“双千计划”精准落地,湖北经济学院“数字化赋能”微专业建设案例
2025-05-15 00:00
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短视频等新赛道、新领域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。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活力,也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使传统专业授课内容匹配市场需求、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,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。
日前,教育部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“双千”计划,围绕人才需求迫切的领域,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设1000个微专业(或专业课程群)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。这种“短周期、高聚焦、强应用”的培养模式,正在成为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引擎。
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,各大高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,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路径。如今,各高校围绕微专业与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,聚焦“提升高校学生就业能力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”,湖北经济学院便是实践者之一。
“数字化赋能”微专业介绍
为主动适应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发展需求,促进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,探索多种专业建设途径,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,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。湖北经济学院实验教学中心(创新创业学院)凭借自身师资优势、技术优势和课程体系优势,负责开办“数字化赋能”微专业,与金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,为学生高质量发展赋能。数字化赋能”微专业作为学校首批两个微专业之一,首届招生42人。
人才培养目标
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
通过微专业的课程学习,学生们不仅扎实修完了包括数字化团队及系统领导力、企业数字化(模块)管理与(综合)实训、财务RPA、大数据预测等8门课程,还积极投身于各类数字化实践与科研活动。他们走进企业实地探访,深入了解行业前沿,有效提升数字化视野与认知。
目前,首届微专业学生已顺利拿到由学校颁发的“数字化赋能”微专业结业证书,以及来自金蝶的数字化认证证书,实现了学业与专业技能认证的双丰收。首届微专业学生成功结业,是学校构建“新财经”背景下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、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,为学校多样化办学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,也为同学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拓宽了道路,推动高质量就业。